ApplePay逆袭:其实我只想静静的做一个卡包
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日益臃肿、触角不断延伸的时候,苹果却做出了一个充满妥协,貌似没有任何野心的简单、安全、易用的支付工具,这种产品哲学在中国还真是没有同类。
创新互联企业建站,十余年网站建设经验,专注于网站建设技术,精于网页设计,有多年建站和网站代运营经验,设计师为客户打造网络企业风格,提供周到的建站售前咨询和贴心的售后服务。对于做网站、网站制作中不同领域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,创新互联在网站建设中充分了解客户行业的需求,以灵动的思维在网页中充分展现,通过对客户行业精准市场调研,为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。
Applepay的逆袭突然而完美,首秀半天就逼出各种攻略、各种亲测、各种段子以及各路媒体观察和专家站队,也只有苹果能办到了。尽管一片喧闹中,微信和支付宝的嘴角仍挂着“然并卵”的哂笑,但手机厂商主导的移动支付会有一席之地,大概也是既成事实了,所以战略上的质疑可以省省了,战术上如何互撕才是关键。
大多数人尝鲜Applepay又乐于向友人安利的原因是,在熟悉的一宝一信之外终于又有一款高颜值的支付产品了,但对于Applepay的前途未必乐观。
这一方面基于中国互联网公司抵御外侮的胜率高得爆表,另一方面则是微信和支付宝的先行之利加上体验、补贴、资源和流量上的巨大优势了。
先说体验。
Applepay的体验更好?恭喜你,答对了,但微信和支付宝的心理阴影面积并不大。
所谓体验是个泛概念,在直观的用户感受之外,也包含着产品覆盖率、市场认可度、产业链支持等诸多因素,伟大的创新输给卑微的商业模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,
在应用内支付方面,Applepay没有本质创新,在业已饱和的移动支付上再增加一种选择的必要性并不大,起决定作用的电商和O2O态度也模棱两可,原因有二:
1、Applepay虽然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引发绑卡冲动,可在中国三方支付日益稳定的大格局下,它并不带来新增用户,充其量只是原有支付用户变换渠道的尝鲜行为;
2、Applepay与银联虽有两年免费的默契,但平台在银联所选择的支付通道仍然要承担费率,现有通道如快钱,如果BD没有足够的能力,费率较之微信和支付宝毫无优势;
这就决定Applepay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型的产品,对商家来说不属于高优先级合作,尝鲜的首轮口碑效应褪去后,普及的速度就会下降。
这个前景,苹果和银联事先也约略估计得到。
被寄予厚望的是线下支付,Applepay与手机完美贴合的体验笃定是胜过其他支付的,如果银联能够给力推动免签免密的普及,体验势必压倒需要唤醒客户端的二维码支付,但Applepay的便利留给了塔尖那部分苹果用户,所形成的炫耀性口碑会有逆反效果,也让对手的PR有机可乘,类似“上一次这么热情的帮助洋人,还是八国联军的时候”这种段子还是颇具鼓动性的,想让微信和支付宝在渠道和产品端承压,为时尚早。
悬揣库克的心意,Applepay应该是发卡机构、商家、消费者三位一体的枢纽,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,走的是得道多助的路子,这是苹果的精明,但实践的结果利弊互鉴。假如苹果心口相应,恪守诺言,则Applepay顶多是一种人畜无害的支付通道而已;另一方面,如果Applepay有过河拆桥的中国式野心,那它也就丧失了道义优势,微信和支付宝会把Applepay拉低到自己的水平再以丰富的经验击败之。
再说补贴。
在Applepay所引发的各种互秒中,补贴定胜负的说法深得众心,与其说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惯用招法,不如说是中国消费者和专家观众最喜欢的竞争模式。
苹果最初是打算与银行直接合作Applepay的,库克为此还拜会过不少中资银行,彼时的苹果有可能是想建立一个自己控制的支付体系,但谈判难度超过了苹果的预估,库克这才注意到频送秋波的银联,权且作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。
不依赖虚拟账户体系、不触动各方利益的Applepay对银行来说,显然是比微信和支付宝更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,更是撑起了当年银联云闪付POS拼了老命都无法聚集的人气,但苹果能做的也就到此为止,玩补贴还得靠中国合伙人。
银联最担心综合支付服务平台的地位受到冲击,因此对互联网支付公司的排斥远甚于银行,如果能借Applepay狙击扫码支付,将是迫使支付宝退出pos收单后的又一胜利,意义重大,从场景上说,通过云闪付POS补贴也切实可行,但成败取决于执行效率。
银行的体制决定它的KPI集中在开卡和首次使用,这方面苹果和银联都帮不上忙,加上各家银行都有搭建多年、半死不活的手机银行亟需拯救,要把补贴给到Applepay这样的外部平台,内部免不了一番搏奕。
商家反而是最有希望的一群,如果有强力的BD去安利他们,唤起他们对电商的“仇视”,有计划的按区域和行业重新组织,确实有可能抗衡微信和支付宝,但谁去做这件事呢?
大师兄苹果不屑为,二师兄银联不愿为,银行的角色还不如沙僧,连那句“大师兄,师傅给妖怪捉去了”也喊不出来。
Applepay真正能用的武器是恐惧。
苹果用来给封闭化做注解的一向是安全,这对于Applepay有两重含义:
第一重是物理隔绝,Applepay不记录银行卡号,只分配经过加密的设备账户号码,所有信息都转化成Token存储在专用安全芯片中。
另一重含义就矫情了,苹果力图创造这样的印象,明明分分钟可以做出捆绑账户信息、沉淀资金的支付体系,但就是不做,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的派头十足,不掉节操。
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日益臃肿、触角不断延伸的时候,苹果却做出了一个充满妥协,貌似没有任何野心的简单、安全、易用的支付工具,这种产品哲学在中国还真是没有同类。
叫板联邦法官和FBI也传达着类似的情怀,但具体到商业竞争上,Applepay也不可能贴个安全标签满街乱逛,要普及还得等对手自露破绽。
个中纠结主要是两点:
1、Applepay那一套自证清白式的安全机理,初衷是让发卡机构安心,也是向用户示好,但“我不会获取你的隐私用于商业目的”的承诺,很可能并不是中国消费者的痛点。
孤立的谈到个人信息,大多数人都支持加强保护,但具体到生活中,商业机构获取了你的位置信息、消费偏好而推送或者定制某项产品,有人觉得是骚扰,有人就觉得方便。中国消费者习惯了信任大型互联网平台以获取便利的服务,这个趋势很难改变。
Applepay的安全机制顶多是一种自我标榜,用户层面的感知有限,以苹果公关的能力也未必能运作这个话题,更何况苹果自己有时亦未能免俗。
2、NFC路人般存在了四年才被苹果救活,这种化简为繁的技术之所以在二维码时代仍有市场,是因为银联把它变成了向互联网支付开战的武器。
早在2014年央行就因为“相关支付指令的安全验证”问题叫停过二维码支付,但由于被解读为掺杂了银行利益,最后不了了之,反而促成了二维码支付的普及。公平的说,作为登录、支付和信用凭证的二维码理应拥有更高等级的风控机制,目前确实存在劫持和篡改交易数据,改变资金流向的问题,但NFC要攻击这是普遍现象,证据尚嫌不足。
在消费层面散布这种恐慌的意义也不大,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被教育接受这种成长的阵痛,就像篷勃发展的各种P2P服务尽管问题多多,消费者仍乐于为之站台一样。
让冲突升级的是银联而非苹果,前者指望这会成为一场对互联网金融的帝国反击战,后者只想安安静静的做一个卡包。
Applepay的威力是它拥有一个人均消费能力远超安卓的用户群体,那8400万台支持Applepay的设备更是中国顶尖消费能力的代名词,假如Applepay的简单、安全、易用在这个群体中成为共识,前景可知,也因为如此,突然出现“女子Applepay绑卡失败,信用卡被盗刷万元”之类的新闻就不奇怪了,这种散布恐惧的斗争只是刚刚开始。
Applepay只是打响了第一枪,接棒的还有SamsungPay和其他安卓Pay,第一次,大概也是唯一一次,苹果和三星在同一条战壕了。
分享标题:ApplePay逆袭:其实我只想静静的做一个卡包
地址分享:http://cdiso.cn/article/eeoedj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