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blog从建缓存怎么弄 zblog怎么样
zblog备份
zblog如何备份和zblog怎么备份2008-05-01 11:02zblog备份的原则就是凡是你修改过的,都需要备份。 z-blog 1.8版本
创新互联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互联网基础服务商,为您提供成都棕树机房,高防服务器租用,成都IDC机房托管,成都主机托管等互联网服务。
第一:首先备份,c_custom.asp文件。说明:有Z-Blog中最基础的设置,数据库链接和网站链接
第二:备份,数据库文件
第三:你修改过的样式,模板页。
包括:
1、TEMPLATE目录,其中的STYLE目录。
2、INCLUDE目录
这里装的是z-blog的ASP头文件库,比如导航条、友情链接,图标汇集,以及你自定义一些标签都在里面。
3、UPLOAD目录
这里是你曾经上传过的文件附件所在,备份这个,可以保证你的下载或引用的图片链接有效。
4、IMAGE文件夹下custom目录
这个是我自定义的目录,放了一些博客用到的背景图片。
5、c_system_event.asp
此外我还去除了z-blog的“当前样式”和“当前语言”,所以这个“FUNCTION”文件夹中的“c_system_event.asp”,也要备份。
(Cache 和Post 两个目录不用备,可以文件重建生成)
2.如何把Z-BLOG搬迁到其他空间
直接将整站Z-BLOG程序用ftp备份之后上传到新空间
如果换域名了也只需在网站设置里重设BLOG的地址,然后文件重建即可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.另外详细的信息:
如何对Z-blog数据进行备份【2008年1月24日更新】
俗话说,“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”,网络毕竟是虚幻的,“数字灾难”随时都可能发生。一旦有有不测风云,如病毒袭击、服务器瘫痪、自己误操作等都有可能使你驾设在虚拟空间的博客瞬间消失殆尽。
其实,只要你养成经常备份的习惯,这些突发事件对你来说就没什么大不了的。那么如何对Z-blog进行备份呢?
首先,建议你现在就开始,在自己的电脑硬盘新建一个博客文件夹,然后将虚拟空间里的全部blog文件(除了post目录外)下载下来。备份的工具为ftp工具,一般有CuteFTP、FlashFXP、LeapFTP等,功能都是大同小异的,不懂的朋友可以尝试去网上下载。
其后,你可以根据自己使用情况进行日常备份。备份的原则是:哪里进行成功更新了就备份哪里。为了使大家对博客各个目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,我来介绍一下备份的要点以及各个目录的作用:
1、重点备份——DATA目录
这是你的数据库目录,记录着日志、摘要、评论、留言、统计等最最重要的数据。建议你一周至少备份1-2次,如果你天天都有文章的话,那就天天备份吧。
2、选择性备份——一旦你成功进行了修改,对应备份该部分文件即可。“成功进行了修改”的意思是,只有那些验证确实可行的修改才需要备份,不要可能存在问题的备份了,而丧失了“恢复正常”的机会。
c_option.asp:博客后台[网站设置]大部分内容。
c_custom.asp:Z-blog主要配置文件,如博客网址,数据库路径、版权信息、统计代码等。
THEME目录:下载的主题文件(包括模板和样式)都放在这里,每个文件夹都代表一个独立的主题。
INCLUDE目录:包括导航栏、友情链接、网站收藏、图标汇集、站点统计等信息。
UPLOAD目录:通过在博客后台上传的图片等文件都储存在这里,每次只需备份最新上传的文件即可。
ADMIN目录:管理后台、编辑器。
FUNCTION目录:博客的主要程序文件,一般请不要乱改动。
IMAGE目录:程序默认的一些图片。
LANGUAGE目录:包含了语言包文件,对应修改,可以将实现界面的不同语言,如英文。
PLUGIN目录:插件目录,下载的插件文件都放在这里。
SCRIPT目录:一般js文件。
CSS目录:程序的样式,主要是后台的样式。
WAP目录:手机WAP访问的程序。
XML-RPC目录:博客对外接口。
3、不需经常备份的目录
POST目录:Z-blog会自动生成的文章都会储存在这里。只要目录存在,删除里面的文章也没问题,重建文件即可自动生成。
CACHE目录:博客运行时自动产生的临时文件。
ZBlog博客备份究竟要备份些什么内容呢?
1、备份文章:这个是最主要的,如果这部分数据丢失,可能意味着你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。Zblog所有发表的文章都保存在根目录里的post文件夹下,只要从空间里将post下传下来保存在本地即可。
2、备份数据库。数据库里记录了博客的基本变化,如:发表的文章数,评论数等数据,如果没有它,博客文章显示将会出现错误,所以在备份文章的同时备份它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3、备份根目录upload。这个目录里装载了你上传的所有文件,备份的时候也应该不能撇下它。因为你的文章里可能已经插入了这些附件,如果这部分的数据丢失,那么文章里相关这些附件链接(如提供的下载地址)就会失效。
4、备份相应的样式:Zblog官方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样式,但我们未必对样式感到非常满意,总会在原样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,因此,也有必要将这些样式保存下来,以便保护我们的劳动成果。
个人认为,平时只要做好这四个方面的备份即可。
zblog为什么要文件重建?文件重建为什么不见了
其实造成文件重建按钮不见的原因很简单,因为你开启了伪静态功能。现在打开你的后台--插件管理--静态管理中心,打开看看是不是勾选了“全局伪静态”:
启用了伪静态后整个网站的文件全部是动态的了,这样就算你修改了东西也会实时生效,所以自然也就用不着“文件重建”功能了。如果发现启用了伪静态后修改的东西并没有生效,请记得打开后台首页--更新缓存,这个就相当于文件重建了。
问题处理完成后,您也可以尝试使用腾讯电脑管家,全方位实时保护你的电脑
请问zblog进行文件重建是什么意思?怎么进行文件重建?
文件重建的意思是:当你修改了模板或者是一些设置时,你发现刷新网站时并没有显示出来,这时你就需要进行 文件重建 了,这样才能显示出来。简单的说就是更新一下你的设置或者修改的模板能显示出来。
《★你还有其他问题吗?★如果没有请将本答案★选为满意答案★吧!》
我打开网页出现 Directory Listing Denied This Virtual Directory does not allow contents to be listed
从字面的意思,是文件列表被禁止了。这个设置是没有问题的,目录下的文件当然是不允许列表显示出来的。
我顺着地址找到对应的位置,发现目录下是空空的,一个文件也没有。
我再看看其他同级目录文件,发现它们下面都有一个default.html文件。。。哦,明白了,原来这是博客目录静态化的结果,每篇文章都按照自定义规则生成html文件存放在各个目录下,文章的访问地址就是文章的存放目录,而default.html是默认的访问页。我上两周把几篇文章的所属类别转移了,导致原先访问地址无效了。这样,当再次访问文章(目录)时,就出现了403的错误提示。
感悟
最近博客访问量一跌再跌,搜索来路狂减不止,我觉得与博客结构的不稳定有很大关系,目录动态变为静态,文章归类重新划分,这些改变都会导致博客掉进搜索引擎的沙盒,从而造成流量不断减少。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训,千万不要轻易修改网站结构和栏目。
狠狠的给这个博客动了一次大手术,那就是所有目录静态化,包括博客首页静态化,归档首页静态化。
之前网站访问量小,没有觉察到访问asp页面与访问html页面有什么速度上的差别,毕竟zblog在性能上已经相当的优秀了,但是由于近期网站流量突然上升了很多,差别就体现出来了。在高峰期的时候,博客首页根本打不开或者慢得连我自己也无法忍受等待下去,然而文章页面却可以打开。可见asp程序消耗资源还是挺大的。
z-blog目录静态化,其实操作很简单,在后台界面完全可以搞定,不过还是需要知道一些标签的运用,不然你将需要花掉不少的时间来测试效果。
上图为本站的设置。archives为日志存放目录,{%post%}/{%category%}为静态日志目录配置,其中category就是目录别名。
我本来想设置文件名作为文件夹的形式来访问的,如wp那样(),据说那样会更加有利于搜索引擎抓取和收录,可是没有发现可以设置的地方,可能不支持此功能吧。
遗憾的是tag页不能设置为静态,现在还是tag.asp来访问tag页。有人做了这个tag静态化的插件,可是需要付费购买。所以,就暂时这样了。以后根据需要再修改吧。
博客首页静态化
博客首页静态化不能通过后台来操作,需要自己手动更改下源文件,修改方法如下:
修改FUNCTION文件夹下的c_system_event.asp,加入以下函数
Function BlogReBuild_Index()
Dim ArtList
Set ArtList=New TArticleList
ArtList.LoadCache
ArtList.template="DEFAULT"
If ArtList.ExportByCache("","","","","","") Then
ArtList.Build
Call SaveToFile(BlogPath "default.html",ArtList.html,"utf-8",True)
End If
BlogReBuild_Index=True
End Function
然后在重建缓存函数MakeBlogReBuild和提交评论函数PostComment和提交引用函数PostTrackBack的尾部加入语句BlogReBuild_Index。
分享文章:zblog从建缓存怎么弄 zblog怎么样
分享路径:http://cdiso.cn/article/ddoesdo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