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就在平常的日子里
原标题:幸福就在平常的日子里
10年的昌邑网站建设经验,针对设计、前端、开发、售后、文案、推广等六对一服务,响应快,48小时及时工作处理。成都全网营销推广的优势是能够根据用户设备显示端的尺寸不同,自动调整昌邑建站的显示方式,使网站能够适用不同显示终端,在浏览器中调整网站的宽度,无论在任何一种浏览器上浏览网站,都能展现优雅布局与设计,从而大程度地提升浏览体验。成都创新互联从事“昌邑网站设计”,“昌邑网站推广”以来,每个客户项目都认真落实执行。 花馍 资料照片展厅门口5只大小不一、色彩艳丽、形象夸张、憨态可掬的布老虎,告诉来往的观众,这是一个“接地气”的展览。国家博物馆南1展厅,“记住乡愁——山东民艺展”带您走入山东村居人家的生活,品味男耕女织的恬淡与幸福。
展厅里,功能各异的农具和柳编、美观舒适的居住空间、花样繁多的饮食器具、凝聚巧思的织绣和印花布、精美考究的节俗用品、趣味盎然的儿童玩具,无不传递着山东人民对富足与美的追求。1500余件(套)展品,承载着生活的记忆,维系着绵长的乡愁,传承着民间艺术传统,记者从中体会出了山东人民传承千百年的生活理念——幸福就在平常的日子里。
打柳编筐养活一家
一走进展厅,便被各种农具“填满”视野。
麦作是历史上齐鲁大地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,春播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。人们在长期的麦作实践中,不断改进种植技术,改良农具,推进犁、耧、锄、扇车、辘轳等农事器具的创新发展,展现了“量材为用、适用为上”的造物智慧。
山东沿河、湖区及洼地适宜草、柳、苇等植物生长,各地农村都有用野生植物或农作物废弃物编制筐篮的习俗,民间也有“打柳编筐,养活一家”的说法。这些编法不同的盛器,虽材质造型各异,大小用途不一,但都是农家必备的家伙什儿。
对于绝大多数城市长大的观众来说,要准确说出每件农具的名字和用途,着实是种挑战。且不说在地里耕作时用的“大家伙”,就连装东西的篮子还要分成若干种,展台上,光是被称作“箢子”的篮子就有好几种。记者问了好几位现场观众,没人能说清它们的区别。但是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农具,我们看到了山东各地百姓就地取材、量材为用、因材施艺的智慧,也明白了他们在编织这些生产生活日用之物时,就是在编织农家幸福生活之梦。
安居敬业知足常乐
展厅里模拟设置了几处生活空间,四平八稳的八仙桌、四出头的官帽椅,还有开门设窗、挂匾悬对、日用陈设、一日三餐……观众从点滴细节中,可以感受到明经知训、讲信修睦、俭以养德、礼仪传家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,传递出安居敬业、和谐识礼、知足常乐的小康情怀。
民以食为天。展品中各种与饮食相关的餐饮厨炊用具种类丰富、颇具特色,让记者充分领略了山东民间宴饮规矩之细致、礼节之繁多。一日三餐,下厨上灶,离不开“锅碗瓢盆勺子铲,风箱炊帚刀盖帘”;饭菜上桌,必备杯盘碗盏勺筷;茶具品类繁多,造型、装饰颇具匠心;各类酒具齐备合用,设计满溢灵气……
鱼是山东人的日常食品,而鱼盘亦极常见。所谓鱼盘,是指淄博窑区烧制的带有鱼纹装饰的釉下彩绘陶瓷器皿。有人说其创制灵感来自鲁菜名吃“糖醋鲤鱼”。鱼盘曾是鲁中及胶东地区餐桌上的必备餐具,百姓多用来盛放水饺、酥锅、鱼等,又因鱼的形象在民间有“年年有余”的美好寓意,逢年过节阖家团圆的饭桌上更是少不了鱼盘,各类美食与盘中鱼儿交相呼应,满盘尽是喜庆与吉祥。淄博鱼盘在一代代窑工的传承创新中,形成了单鱼盘、双鱼盘、多鱼盘及鲤鱼盘、金鱼盘、鱼化龙纹盘等多样种类,其中尤以鲤鱼形象的鱼盘最为常见,就像展厅里的那些,日常绘有“吉庆有余”“年年有余”等吉祥文字,最受百姓欢迎。
爹纺花娘织布
传统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“男耕女织”的生产方式。山东纺织自秦汉时期已全国闻名,明代初期,随着棉花种植引入山东,鲁北、鲁西南等地成为我国重要的棉纺织基地;清代,濮州(今山东鄄城)棉织布曾作为御用贡品。当“一铺一盖”嫁妆满柜时,就意味着女子的技艺习得与妇功养成。在机杼声声中,女人们织造出对生活的祈愿与情感。
展厅中,铺天盖地、花纹各异的手工织布,以及传统的木质织机,共同营造出一种“爹纺花、娘织布”的氛围。其中有一种被称作“老朝廷”的格子图案,据说是鲁锦的经典纹样,也是蓝黄色彩搭配的经典。这是一幅流传已久的图案。它取材于历史事件和神话故事:尧帝善理国政,百姓安居乐业。尧去世后,织者织出这种锦纹以示对他的怀念,表达对太平盛世的向往。在记者看来,这个图案就是黄蓝相间的格子,在织工看来却是“内罗城外罗城,里头坐着个老朝廷”,黄格象征着宫殿的外部,蓝格象征着宫殿的内部,宫外明亮舒坦,宫内安详平静。纹样流传至今,寓意生活富足太平。
据了解,山东织花布采用矿物染料染色,经72道工序,以木质织机手工织造而成,近2000种花格图案皆为对生活与自然万物的形象阐释,呈现出朴素而绚丽的装饰意味。这些花布虽不是绫罗绸缎,却也是巧手织就、五彩斑斓,让生活富于温馨的色彩。
有滋有味乐天达观
齐鲁百姓顺应四时生产劳作的同时,将平凡的日常生活过得有滋有味、张弛有度。人们亦借助不同时刻的游艺活动,打造了平凡生活中的一个个华彩乐章,体现了乐天达观的文化性格。
“有钱没钱回家过年”,任何时候,过大年都是一年中无可替代的重头戏,再穷也要买一幅年画回家装点居室。传统年画构筑起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理想。山东年画,最出名的应是潍坊杨家埠年画。近些年,因为高密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故乡,当地的灰扑年画也日渐闻名。此次展出的杨家埠年画和高密灰扑年画都是门神。
民间游戏竞技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融合了音乐、舞蹈、戏曲、杂技以及体育竞技等多种形式,如正月玩花灯、春日放风筝、夏秋斗蝈蝈、看皮影戏等。它们是百姓繁忙耕作之余的自我调节,也承载着寓教于乐、寓教于趣、寓健于娱等多重目的与文化功效。
展柜里一只扁圆形的蝈蝈葫芦“木兰从军”吸引了记者的目光。蝈蝈葫芦是豢养蝈蝈、供人把玩的器具,伴随唐宋古老的鸣虫逗乐习俗而延传至今。聊城是山东蝈蝈葫芦的重要产地。明清时期的聊城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商埠,雕版刻书业发达,为葫芦雕刻提供了优良的刻工资源;同时也因地处鲁西平原,光照充足,适宜葫芦种植,当地逐渐形成葫芦种植、雕刻、销售于一体的格局,产品运达南北。聊城蝈蝈葫芦有刀刻、片花、烙画等多种工艺,以及戏曲人物、鱼虫花卉等多种题材。这只“木兰从军”就属于最具特色的刀刻戏曲故事,虽雕刻手法粗犷,人物造型却很传神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展览的展品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创建的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为主,既是山东地区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结晶,也凝聚了潘鲁生及其团队研究的汗水。潘鲁生长期致力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。他说:“民艺资料的遗存在逐日减少,而且收集的难度也增加了……特别是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,我们身边的民间手工艺品、民间交通工具、纺织工具、生活用器用具等每年又有多少在消失甚至受到人为的丢弃和破坏,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保护生态平衡、保护珍稀动植物那样保护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手工文化,保护正在遗失的传统。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真的消亡了,我们会不会像忍受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一样忍受文化的枯竭,忍受文化生态的失衡呢?”或许这就是本次展览命名为“记住乡愁”的初衷吧。
(本报记者 李韵)
网页名称:幸福就在平常的日子里
转载源于:http://cdiso.cn/article/cpgocp.html